自从电视机走进千家万户,去专业电影院看电影的人少了,青岛的许多影剧院也由于萧条关门,改造成KTV恋歌房等赚钱的机构。童年时代、对于去电影院看电影,曾经有过许多美好回忆。但是,给我留下印象最深的却是1971年春节我插队农村期间在村头场院看的那场黑白电影——铁道游击队。
在70年代,文化生活很匮乏,尤其是在农村,能看场电影简直是奢侈。在我们村子大约十几里的地方,有一支陆军炮兵部队,他们的文化站有一台电影放映机,为协调军民关系,战士们经常去周边的村庄为村民放映电影。在1971年春节的正月十五,他们来到了我们的村头,放映电影:黑白故事片《铁道游击队》。
潍县的天气属于我国北方气候,春节期间室外温度还在零下3度左右。但是,解放军的热情,电影的诱惑,让周边的和本村的村民们早早的赶到了场院,他们披着军大衣,穿着棉靴,坐着马扎,高兴地啦着各家各户的新闻。场院中间大柱子挂着的汽油灯滋滋地燃烧着,比几百瓦的大灯泡都亮,几个解放军的放映员在忙碌。场院边竖2个木柱,中间挂一个白色的银幕,那时侯文革还没有结束,每个村子都有革委会,我们村子的革委会主任郭焕功和副主任陈明显都在帮助放映员维持秩序,我们知青组当时在村中也很受重视,不断领着社员们唱着歌唱毛主席的歌曲。
军爱民,民拥军,那时候的解放军放映队在我们村中是最受欢迎的,村子的姑娘们不断地凑到战士面前,问这问那,套个近乎。那些看电影的人有老的,有少的。形形色色,有借看电影嘘寒问暖、互相拜年的左邻右舍,有借看电影逃避做作业的学生,更有那借看电影幽会的青年男女,最值得提及的是管理烤烟房的陈明之和陈佐之大爷把茶壶和暖瓶提到场院,坐着马扎,品起茶叶。
那时的电影以文革前的战争片居多,战争片由于逼真的历史画面和演员精湛的演技,百看不厌?!短烙位鞫印防镉幸欢伪硐至鹾榇蠖映ご於釉卑腔鸪档木缯蘸鸵衾殖錾袢牖缓⒍浅ち酥读?,经常在那村头的潍德公路爬正在行进中的拖拉机。(当时公路上运输车辆主要靠拖拉机)那“西边的太阳就要落山了”的唱腔更是在田野环绕,几乎人人会唱。
在那时,村民们评判电影人物的标准只有两个:好人,坏人。人们的情绪随着人物的喜怒哀乐波动,时而屏住呼吸,时而开怀大笑,全场进行着很默契的互动。
我很佩服刘知侠老师,他把枣庄地区群众的抗日战争写得是那样精彩,把日本侵略者的残忍,凶恶本性和铁道游击队灵活机动的打击敌人写得神灵活现。攫军火,打票车。成功地拖住敌人对解放区的扫荡,削弱了敌人的力量。
今天,许多人可能不理解,在刺骨的寒风中,看电影的观众心中燃烧着一把火,放电影的战士也是激情满怀,好象那火已经燃烧在每一个村民的心中。
月移树影动,影终人散时。人声鼎沸的场院转眼只剩下收拾设备的解放军放映员和村中的孩子们。革委会主任郭焕功和副主任陈明显找来了几个地富分子和他们的子女在收拾那场院的一地垃圾。
多少年过去了,虽然回城就业后看过许多次电影,但是在春节期间看露天电影却只有那一次,是我们的子弟兵慰问村民的文化大餐,也是在我知青年代记忆中最深刻的一幕。